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向总量控制为核心拍一砖最近,国家环保部有个非常好的动向,就是今后的环保工作,把总量控制为核心,改成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这无疑是件好事,用网友们的话说,用什么方法那是你们的事儿,我们就关心结果:环境年年有改善。转悠了半天,这回也许找对门儿了,环境质量改善应该有指望了。

为什么这么说?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就是照直拿环境质量好坏说事儿,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时期内,水、气、声、固废、辐射、生态等各种环境要素都向好了,那就是好地方、好单位,反之就不是好地方、好单位。当官同理,用环保的眼睛看,为官一任环境质量改善,你就是好官儿,反之你就是不称职的官儿。这样不仅业务上好操作,老百姓也看得明白、好监督。

而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则不同。所谓总量控制就是以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减,为环境好坏的衡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增了就算差,减了就算好,污染物多少当然与环境质量好坏有关系,但用它评价环境质量,肯定是比直接用环境是否改善评价,要多绕一个弯儿。

问题就出在这个弯儿上,总量控制的基本办法,是环保部先要给各地污染物排放核定个基数,然后每年派出检查组按一系列公式,对各项污染物增量和减量进行核查。由于总量增减的统计、计算、核定主客观影响因素很多,核查的结果和环境质量实际改善的情况,就会有出入甚至背离,说白了就是有误差、有猫腻,都家都跟数叫劲,所以此办法施行了十年,环境质量改善效果谁都不满意。

大家都知道环保的工作目标是环境质量改善,跟这个目标比起来,其它都是手段。用总量控制当目标和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总量控制作工具,那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儿。总量控制作为手段、工具,无论是对重点项目、单一要素,还是对区域生态环境肯定都是需要的。而用总量控制评价的要害,就是把手段当成了目的。

如果非说总量评价环境质量有效,那必须以环境要素全面达标为基础,还要先说清环境容量,不然还说不清污染物排放总量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好比一瓶墨水,倒进一杯水里,这杯水肯定没法喝了,但如果倒进一个桶里、缸里、湖里、河里、海里,那情形可就大不一样了,容器大小不同,自净能力也就不同。  

早在环保部提出以总量控制为核心,并开始与各地政府签署责任状之初,就有很多人批评这种做法。我当时的说法就比较直接、极端。我说,如果坚持用总量的方法去考核各地环境质量,结果肯定是全国各地都能完成任务,只有环保部完不成任务,因为在各种无节操的人手里,总量就是算出了负数,环境质量也好不到哪儿去。

因为大家都可以通过你们的核查分别过关,而最终全国的环境质量改善不了,那时候你们怎么向全国人民交待?结果,不幸被“老纳”言中了。  

大家说,这不是都说改了吗?问题解决了,你还嘚巴什么?我是有毛病,不管得罪不得罪人,不把事儿说直白了,心里不舒服。改了好,但改了也得有个到位的说法。
中国环境新闻网发了一篇署名文章,说“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不是对总量控制的否定”,这我就不明白了,不是否定?如果总量控制的方法好好的,你改它干什么?没事儿玩儿?

改变并把话说明白,当然全涉及一些人的政绩、面子,但到底是一些人的政绩、面子重要,还是全国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局重要?总量控制干了十年,环保系统当然是熟门熟路、省事保险,改成环境改善评价,还要创新思路想办法,弄不好还得负责,肯定会有阻力,不过话说回来,一点儿担当都没有,这官儿还好意思当么?

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替代总量控制为核心,不能不说全国环境管理思路的重大改变,也是关系全国人民关注的环境问题是否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重大事项。这样的改变,应该充分讲清讲透道理,如果把这种改变说得这么含蓄、暧昧,一是让整个环保系统看不明白,二是让全中国老百姓听不明白。

环境质量改善非常需要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社会舆论氛围,“两个不明白”,怎么形成两个良好氛围?怎么能最大限度的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设美丽中国?

向总量控制为核心拍一砖 写在后面的话:我本来真不想再出头做这个得罪人的事儿了。可是,把业内人说晕了,让他们不知道怎么干,咱早下岗了管不着这段儿。把媒体朋友和他们的听众、读者说糊涂了,问到我头上,总不能装聋作哑吧?!得,拍一砖,若砸着了谁,那就对不起您了。
  (2016.1.14写于环境保护部对面)







话题:



0

推荐

杜少中

杜少中

43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现任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巡视员。前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首任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微博(巴松狼王):http://weibo.com/dushaozhong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