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经常跟各种不同的人们进行这样的对话。
问:多长时间能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答:时间长短那取决于污染治理的力度。
问:什么决定力度?答:人们愿意为此付出多大的“牺牲”。
问:大气污染到底是怎么造成的?答:你选了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天空。
问:到底怎么解决?答:环境问题是发展中解决的,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问:怎么越发展污染越重?答:那要看怎么发展,土豪式发展肯不行。要转变发展方式,开了五中全会这话简单了,绿色发展。
但这样的回答很多人都觉得不够劲儿。我也觉得不解气,没说痛快。我这人就一个毛病,只要是我熟悉的话题,只是是招起我来,不然说痛快难受。所以,记者们跟我打交道不担心我不说话,担心的是我要是觉得他没听明白就不让走。
开说。说大气污染四个主要来源,还有若干次要但不是不重要的来源。说已经采取的措施,还应该采取的措施。说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说政府的态度,说人们的态度。说发展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说政府组织、公众参与、社会监督……。话题海了,话一多还免不了争论,到了网上叫“掐”,这我倒是不在乎。但问题是这么多事儿,听的人又觉得很烦,很少有人听我说完,就只给我留下了一张表示尊重的脸。
后来到了传媒大学的平台上,说讲故事是传播的最高境界。于是,我讲了三故事,帮我回答这些跟大家关系密切,又听起来十分枯燥的问题。
第一个应该叫“大气污染及减排原理”,可大家说我这样一板一眼讲“原理”的人吗?为了不伤大雅,咱叫“狼说大气污染及减排原理”吧。
话说大气污染就象人在一个房间里抽烟。一个空间一定的房子,一两个人抽还可以接受,很多人抽自然就没法呆了。要让人还能在这房间里呆着,根本的法子,就是每个人少抽点儿,或者是少些抽烟的人,就是降低排放强度、减少排放总量。还可以求助外界帮忙,就是改变扩散条件。首先是打开窗户,引入“水平扩散”,就好比是自然界的风。再不行就得挑房顶,增加“垂直扩散”,就好象是自然界低气压变成了高气压。当然这只是形象说明减排和扩散这个理儿,大气污染超过了容量,空气质量自然就好不了。地球没法开窗户、挑房顶。要想根治污染,只有减少污染排放一条路。
第二个故事,是回答治理污染需要多长时间的。话说一个樵夫在打柴,过来一个路人,路人问我想到前面村庄要走多长时间,路人看了一眼樵夫向前走了。一会儿樵夫追了上去,对路人说你到前面村庄需要30分钟,路人不解的问,你刚才怎么不告诉我,樵夫说,刚才我不知道你走多快。
第三个故事,是回答治理污染走多快合适的。这是一个笑话,纯粹笑话,事先声明,只是借用,绝对没有调侃残疾人的意思。这笑话叫:治罗锅。说不管死活直了就行,那好办。一脚下去罗锅直了,人死了。说把人弄死了还用你吗?得保活,而且要在保证正常生活不受任何影响的情况下,把罗锅治好。阿弥陀佛,那可就难了。今天的污染程度,您不想做任何改变,不愿意做一点儿“牺牲”,那是改善不了的。
用什么办法能治这“病”呢?办法当然有。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是根本办法。转变发展方式,不仅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还要建立与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就是要建立生态文明。
有人又问了,为什么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解决不了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就解决问题了呢?好,今天就买三送一,送大家一个“俗解生态文明”:喝豆桨。工业文明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能力,也是支配自然消耗资源的能力,“有钱了”。人一有钱就容易任性,形容人既有钱又任性有一个段子,叫买两碗豆浆喝一碗倒一碗。这种行为在工业文明的条件下还真能行得通,喝一碗生产两碗,说明有这生产能力。两碗豆浆生产出来了,不管你是喝了还是倒了,都算GDP。当然也就消耗了两碗豆浆的资源、两碗豆浆的能源。
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就是不行了,它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导向,要讲生态平衡。喝一碗豆浆,就该生产一碗,消耗一豆浆的资源和能源。这两碗和一碗,差别可不是一碗豆浆那么简单,它是人们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的重大变化。
我坚持“喝一碗做一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