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谁说“雾霾”是自然灾害?
前些天,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说法是要把“雾霾”列入自然灾害。这两天又传出多年乐此不疲把“雾霾”当气象说的部门通知,暂不说“雾霾”了。有些气象名人的微博也开始调侃“雾霾”了。也许是传说中“雾霾”对人的影响就这么开始显现了。

现在网上网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众多新媒体、自媒体,包括各种八卦段子笑话调侃,没有不说“雾霾”的。“雾霾”到底是什么?其实它既不是什么悬疑,也没有更多深奥的道理,起码从原理上看并不难弄明白。2014年3月23日,我发过这样一条微博,《辞海》里说得很清楚:雾、霾都是天气现象。雾是大气中的水滴、冰晶,雾是清白的,不能给雾抹“污”。霾是大气中的烟气、微尘、盐分,亦称“雨土”,说的是自然中的尘埃。这种现象古来就有,而我们今天看到和谈及的是“雾霾”,则是人为排放大气污染物造成的污染,不能混淆,把人造污染一霾了之!

这本来是三件事,一个是雾,一个是霾,还有一个是带引号的“雾霾”,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带引号,因为它是借用的,不是原来意义的。三件事各不相同。雾当然是好东西,不然怎么形容一个地方美如仙境,经常会说那里云雾缭绕,如果雾是脏东西,神仙还会去吗?霾的定义也很清楚。大气污染来源从大的方面分,一是自然的,一是人为的。霾的本义就是指自然力造成的污染,所以地球上既使环境保护很好的区域也很难做到365天都没有污染,这是人力所不能及的。“雾霾”则是一定气象条件下,人为排放污染物过大的结果,它是自然力与人力的结合,但根本原因在人,如果没有大量排放的污染物,“雾霾”是很难形成的,“雾霾”形成以后,只有自然力可以驱散,但不让“雾霾”形成没有人力是不行的,“雾霾”就是严重大气污染。

解决大气污染就好比解决室内吸烟造成的污染。一间30平米的房子有100人抽烟,屋里没法呆了。怎么办?一是主动减排。总量控制是把抽烟人数减下来,100剩20;强度控制是每人限定只能抽一支。二是改变客观条件,开窗户是水平扩散,类似自然界刮风,挑房顶是垂直扩散,类似自然界的高气压。如果不能改变客观条件,只能改变我们自己。

由于大气污染的存在,“雾霾”这词儿,被媒体和公众炒得很热。但是在2014年3月23日写那条微博之前,我从来没连在一起写过甚至说过这两上字,不是我矫情,这里有一个原则、一个教训。一个原则是,环保定义一种现象,无论是水、气还是土壤,关心的是它对环境和人的影响,根据应该是污染物浓度,还有限值,而不是其它。所以,不管什么新概念我都可以接受,但前提是,必须说清其中污染物的浓度,说清楚它对人可能造成影响的浓度界限,不然说它干什么?把公众忽悠起来了,你说这事儿我也没弄明白,特别是还不归我管,这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为此,我跟环境领域的工程院院士请教过,跟很多同行们探讨过,大家的共识是,现在对“雾霾”没有环境意义上的准确定义,只是都这么说,环保人也跟着说了。这说得好叫约定俗成入乡随俗,说不好就是科学向舆论投降了。

我不说“雾霾”,还有一个类似的经验也可以叫“教训”,就是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随意接受一个自己不明白的新概念那是后患无穷的。2003年我开始做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听到媒体和公众都说“蓝天”,系统内的人也说,甚至还有不少“蓝天计划”。对此,我提出过疑问,按环保的规矩用颜色评价空气质量这说法不科学,环保说天好不好是有标准的,所以还是说“达标天”准确。但刚上道经不住大家说,而且觉得“蓝天”这说法也大概齐准确,又通俗上口易传播,就跟着说了。这一说不要紧,干了8年多新闻发言人,就没离开过解读什么是蓝天,好象这词儿是我发明的。这中间发生了多少故事,其中的误解,到今天也没能完全解释清楚,仍然还会有人一见到拍蓝天照片就说,这是在PK官方数据,他们还是不知道,蓝天也可能是污染天,如臭氧超标。天不蓝也有可能是达标天,如阴天下雨。照片做为一种视觉产品,不反应空气质量的本质特征,能准确评价空气质量的只有合格设备、规范方法、严格操作下得出的监测数据。

尽管我人微言轻,坚持不说“雾霾”,就是试图以此表达一种声音。3月25日,我接受参加“国际金融论坛领袖对话会”的邀请,主题是治霾中国,我不得不说了“雾霾”这两个字了,说之前写了微博,算是立此存照。

我不说,也一直反对气象部门把“雾霾”当气象说。为此我曾与当时的北京市气象局长当面说过,气象局不该说“雾霾”,最起码不该把它当作一种气象意义的现象说。因为这不是你们的活儿,如果你们要独立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显然还要有一套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人员装备、评价机制等等,同为财政支付重复投资浪费是肯定的,职责不在很难同实际工作很好结合起来,很难给公众提供科学靠谱儿的服务。

但是十分悲哀的是,环保部门在整个政府体系中,从来就是个弱势群体,就是跟气象部门讨论问题也从来没平等过。说到这儿有几句似乎是题外话,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刚到北京市环保局工作的时候,一个强势局的局长,当着我的面就在市长面前给环保局“扎针儿”,说“环保局现在可了不得,动不动就一票否决,我们一个二级局哪儿惹得起人家”。我也没客气:你拉倒吧,谁厉害?别看你们是二级局,说出话来市长也得认真听,环保局别看是政府组成局,说起话来倒跟二级局一样,不仅不听还不爱听。快别老把什么“一票否决、前置审批”掛嘴边儿上了,那还不是你们这些强势部门不同意上的项目,就都推给环保局“前置审批一票否决”了。要是你们积极想上的项目,不都都先批了,即成事实后再让环保局补办手续? 只有听到这些大实话的时候,这些不把环保当事的人才知道自己失言了。当然环保部门的弱势地位也不能全怨别人,就全国而言本来基础就差,十年八年的时间又一耽误就过去了,有为才有位,没本事哪敢说不,不敢说不,能有什么作为?

实践证明,像以前那样把“雾霾”当气象说,一点儿好处也没有。由于从根本上就没弄清楚,实践中就出现了两种是非混淆很极端的倾向。一种是把一些自然现象硬说成是污染。形成了一个混乱的思维定式:雾=能见度不高=霾=雾霾=严重污染,人们只要一看天能见度不高,就说这是霾,还什么轻度霾重度霾,甚至连阴天也被看成是霾。复杂的气象在公众心目中倒是变简单了,除了蓝天就是霾。蓝天就调侃,见霾就骂街。另外一种极端倾向,使劲儿把“雾霾”这种重污染现象往自然上靠,试图把“雾霾”定义成自然灾害,一看就是想为污染行为推脱责任,这种违反科学常识,又极不得人心的说法,亏他们想得出来。

本用7日,我在参加北京市蔡奇市长跟媒体、市民代表座谈“雾霾”的时候,提了一条建议:解决“雾霾”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2016年北京严重污染是39天,如果不降下来2/3,很难感觉出来质的改变,空气质量总体情况一天不明显改变,舆论热度就一天凉不下来,一有“雾霾”传言、谣言就会不断。我们不能总是跟着舆论后面走,天一霾就说话,天一蓝就谁也不管了。同时,“雾霾”是一个跨环境、卫生、交通、建设等多领域,物理、化学、气象、生物和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的问题,必须加强多个部门合作,多学科综合研究,并以此基础,针对公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坚持不懈的治理,一方面坚持不断的科普。

公众需要知道“雾霾”是什么?“雾霾”是怎么产生的?“雾霾”怎么清除、“雾霾”怎么适度防护?环保、气象都可以说,卫生也该说,但既要按职能各自说对,也要协调一致合作说好,用网上我一个局长“侄女”的话说,叫“厘清管理责任,归口规范表达”,不能各说各的,扯皮打架,让公众无所适从。
 
话题:



0

推荐

杜少中

杜少中

43篇文章 6年前更新

现任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巡视员。前任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首任环保局新闻发言人。微博(巴松狼王):http://weibo.com/dushaozhong

文章